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杰
在连续铸钢装备这一广阔领域中,关杰的名字,是最璀璨的一颗星辰,在中国的工业史上熠熠生辉。他以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将自己的生命之旅,写成一部勇攀创新高峰、不懈探索真理的宏大史诗。
早在1965年,关杰便投身于一项浩大工程,参与设计和研制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浇注断面最大、品种最多的弧形板、方坯兼用型连铸机。随后,关杰的名字与一系列连铸机关键装备的设计和研制紧密相连。他的智慧与汗水,铸就了连铸行业的辉煌,一台台新装备在国内众多钢铁企业中大放异彩,甚至远渡重洋,出口海外。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岁月里,关杰以坚定的恒心与非凡的学识,丈量连铸装备领域的无穷边界。宝钢、日本、美国,关杰在一处处设计舞台上留下身影。更是作为总设计师,主持了中国第一套立足国内研制的年产板坯百万吨级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攀钢1350毫米板坯连铸机成套装备,一举扭转了中国国内大型板坯连铸装备依赖进口的局面。
机械部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荣誉等身,卓然杰立,宏大的国家快速发展的事业洪流之中,关杰与他设计的连铸装备一如既往的,坚强、刚劲,力若千钧。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权晓惠
千钧重器,通晓于微末之间;伟业之成,筑基于砥砺之中。权晓惠投身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及工艺技术研发领域,从“零”出发,30年默默耕耘,成果绚烂。完成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20项,大型工程成套项目12项。先后主持完成了多套挤压机、轧环机、精整机的研制及技术推广应用,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的高性能铜合金棒、线、管材生产,轨道交通用高性能铝合金型材生产等提供了装备保障及技术支撑。作为团队负责人主持完成的“金属挤压与锻造装备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项目”更是荣获2018年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的崇高荣誉。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人选及国机集团行业战略科技专家。
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权晓惠步伐坚定有力,目光投向未来。凭借一腔报国壮志,一颗创新雄心,砥砺前行,永远奋进在科研创新的大道上。
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得主 张君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1993年投身西重所(现中国重型院)参与金属成形技术与重型装备研制,31年栉风沐雨,张君以非凡的才华与持之以恒的探索,屡屡攻克“卡脖子”难题。带领团队先后承担重大工程项目59项,获国家科技一等奖1项,陕西省科技二等奖2项,中国机械工业科技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2项等18个奖项。获授权专利126件,其中发明专利45件,制定标准7项,发表论文54篇,专著2部。入选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机集团首席专家、国机集团行业战略科技专家及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
一台台设备、一个个项目,张君不断填补国内空白,实现从“零”到“一”的转变,多项技术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年来,张君带领团队为中国重型院创造大量直接经济效益,不断助力中国重型院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气象。
科研之路,虽险且阻,张君却始终怀揣着凌云壮志,勇往直前。一路探索、一路钻研,张君持续进行技术攻关与创新突破,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 张超
超越,是敢于说“不”的创新,是追赶到领跑的飞跃,是践行理想的从容,更是29年,潜心金属加工行业的矢志不渝。7项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项荣誉称号、17篇科研论文、1部论著、62件国家专利……一个个荣誉,标注着张超在理论与应用领域的杰出贡献。入选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陕西省科技系统十杰青年和国机集团科技领军人才库人才。
锐意进取,报国为基。为解决与国家"大飞机"项目相关的高品质航空级铝合金厚板生产线急需问题,张超作为主机负责人成功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首台"12000吨铝合金板张力拉伸机",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钳口负载系数等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航空铝合金板生产装备“卡脖子”问题,为我国大飞机制造国产化提供了材料保障。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特等奖,机械工业重点科技成果。并在2022年荣获第七届中国工业大奖。
国机集团首席专家 曾晶
金属,在工业之火中,熔炼、冷却,终铸重器。美玉,在创造之路上,磨砺,升华,方显晶莹。23年科研历程,曾晶在数十条板坯连铸生产线上干出卓越成就,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6项;获授权专利15件(第1发明人3件);发表科技论文17篇(第1作者4篇);参与撰写310万字专著一部(个人完成40.5万字)。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与国机集团首席专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科研征途中,曾晶锐意进取,创新赋能,完成主要科研及工程科技创新项目5项。完成多项国内首创的新技术、新理论的开发,技术水平更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作为中国重型院连续铸钢专业技术学术带头人,曾晶在连续铸钢技术、装备的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领域开拓前行,以智慧与汗水,不断奏响我国连续铸钢技术的科研新歌。
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计江
志之所趋,无远勿届,志之所往,如江向海。
守科研初心,酬报国壮志。计江在专业技术领域,勇于开拓创新,协同攻关。自毕业入所参加工作以来,致力于提升中国重型院板带轧制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凝练中国重型院板带轧制专业技术特色,持续推动我国金属板带冷轧及平整工艺技术装备迈向中高端,先后主持实施了多条国内首台(套)高端金属板带轧制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极大地推动了大型高端金属板带轧制成套工艺技术装备国产化的前进步伐,主要科技成果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推广,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磨剑终成锋,一朝势如虹。计江在漫漫科研路上,数十年如一日,砥砺前行。长期奋战在科研经营一线,主要从事钢铁冶金与有色金属成形工艺技术装备的研发设计和推广应用等工作,扎根民族装备制造业领域,奋力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作为项目主研人员已完成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1项,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实施国机集团重大科技专项1项;已获授权专利发明专利3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4篇,主持制定行业标准1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曾先后荣获西安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中国重型院首届青年科技创新奖、国机重装十佳科技标兵、陕西冶金青年科技奖、三秦青年科技创新之星、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多种荣誉称号。
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坚持。计江将牢记“技术报国 装备世界”的企业使命,积极践行“奋斗 创新 协同 担当”的企业精神,勇担使命、协同攻坚、创新超越、臻于至善,持续不断用领先成果业绩书写领军卓越答卷,为全力推进打造世界一流重装企业,积极担当新型工业化建设主力军贡献智慧与力量!
2024年度国机重装“十佳最美巾帼” 卫凌云
卫凌云同志作为项目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完成了十多套锻造压机及锻造操作机的研发工作,合同额达数亿元人民币。在快锻机组的研发中,创新提出操作机与压机联动行走控制方法及装置等多项专利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多台机组中,提高了机组自动化程度。研发的25MN下拉式快锻压机获得国机集团科学技术二等奖和西安市科学技术一等奖。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000kN/7500kN・m大型锻造操作机”项目研制过程中,卫凌云研发出新型高效的多自由度并联运动解耦吊挂机构与操作机无齿隙行走等多项专利技术,成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该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项目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验收后,斩获2016年度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特等奖以及2018年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项目成果荣登《中国冶金报》,引发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锻造操作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取得的技术成果,已成功推广应用至中国二重750t・m和250t・m锻造操作机等多个项目中,各设备投产后运行良好,节能增效效果显著,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成品率。
此外,卫凌云同志还作为核心成员曾主持完成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品项目--工业领域“3MN径向锻造油压机研究”项目以及中国重型院自定科研计划项目,成功研制出3MN径向锻造油压机样机,为大型精锻机开发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
卫凌云同志胸怀科研报国之志,专注投身于锻造压机、操作机的研发设计工作,始终秉持求实创新的精神,作风清正,成绩卓著。当下,她正积极投身于国内最大的200MN自由锻造油压机的研发工作,堪称中国重型院不懈奋斗、勤勉钻研的最美巾帼典范。
2024年度国机重装“十佳最美巾帼” 周亚君
周亚君同志长期深耕冶金专业包括连铸、炼钢等设备的自动控制工作。主持完成中外五十余项大型冶金装备的技术交流、商务谈判、系统设计和工程实施,其中多项技术关键点为中国重型院首创或首次研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周亚君主持我国首套自主知识产权的结晶器液压振动控制技术研发,独创“振动曲线实时生成算法”和“自适应控制策略”,突破国外技术封锁,完成首次工业试验及工程应用,已推广二百余套,创造上亿元经济效益;主持研发中国重型院首套“扇形段智能轻压下控制系统”,已推广应用数十套,以上两项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作为现代板坯连铸机核心关键技术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她主持连铸全套标准化PLC控制软件编制,规范控制系统软硬件及通信设计标准,取得板坯和方圆坯连铸机控制系统软件著作权2项。
她还主持研发和应用远程诊断与服务系统,通过INTERNET技术和VPN专有虚拟通道技术搭建信息通道,连通用户现场与中国重型院云技术平台,实现远程24小时不间断技术支持与服务。
在智慧集控系统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周亚君将AT技术与IT技术深度融合,整合工艺监控操作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连铸全流程全方位集中监控。此外,周亚君主持研发和应用基于5G技术的设备运行智能预警与诊断系统。通过采集安装在关键设备和部件上的传感器检测数据,对设备故障进行智能预判,指导开展预防性维护,减少或消除非计划停机。报警及监控信息还能在移动端APP实时推送,目前已在涟源双流板坯连铸机等多个项目中推广应用。
2024年度国机重装最美退役军人 赵有龙
1983年,赵有龙怀揣着绿色的梦想,踏上西行的列车,投身到火热的军营,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翻开了人生崭新的篇章。
在军事训练和各项工作中,赵有龙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军校就读后担任排长、连长职务,并先后受到各级的嘉奖和奖励。被师直属队党委评为“排长标兵”,在担任连长期间,所在连队被师党委评为“基层全面建设达标连队”,被集团军党委评为“基层全面建设标兵连队”,个人与指导员共同被师党委评为“一对好主官”,个人被师党委评为“连长标兵”,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17载火热的军旅生涯,赋予了赵有龙坚韧不拔的性格,强健的体魄和顽强的意志。他始终以“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作为座右铭,毕生的奋斗目标,“兵”的灵魂和“兵”的概念已经融化在血液中,落实在行动上,无论在何处,它都深刻的影响着赵有龙的人生历程。
2000年,脱下绿色军装的赵有龙转业来到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原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保卫处工作,从事综合治理、治安管理、人防武装、普法宣传等工作。就职期间,中国重型院内部未发生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赵有龙个人也曾被西安市公安局嘉奖,对他的工作表示肯定。
任职期间,赵有龙立足岗位发光发热,积极在制度建设、安全设施、人员素质、安全管理等各方面努力工作,为中国重型院安保水平不断提高做出积极贡献。在完成安保工作任务的同时,赵有龙同时负责综合治理和人防工作。中国重型院连续六年被西安市未央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评为“人防工作先进单位”,赵有龙个人也先后被评为“人防工作先进个人”、“防空警报器试鸣工作先进个人”、“人防工程普查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转业25年来,赵有龙始终把自己放在普通一“兵”的位置,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使命,在压力和挑战下,积极参加政治和专业知识学习,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工作技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赵有龙与同事们一起不懈努力,为中国重型院安保体系的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做出积极贡献,为中国重型院科研生产的正常进行,担当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未来,赵有龙同志将弘扬部队光荣传统,坚持“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安保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中国重型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COPYRIGHT 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版权所有
地 址:陕西省西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铁新城尚林路3699号
中国重型院微信